对于处于初创期的创业公司来说,股权分配主要是围绕核心创始人、联合创始人、期权激励对象、外部投资人这几类群体来进行。
一、核心创始人
作为创业公司,无论原始股东(合伙人)有多少个,但一定要明确一个核心创始人,并且保持其对公司的控制权。
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:保持在关键时刻公司决策的高效,避免形成决策僵局,同时保证对公司的主人翁地位。
从公司法的角度看,保持对公司控制权最稳妥的持股比例应该是在三分之二以上,其次便是持股在50%以上。
考虑到如果核心创始人在公司完成两轮外部融资的的前提下,依然能够保持对公司的控制权,在初始的股权分配上,建议核心创始人的持股比例在60%以上(至少不能低于50%)。(如果实行同股不同权,则另当别论,但是国内的法规目前是不允许如此操作)
二、联合创始人
联合创始人,也就是创业公司最初的合伙人,通常情况下,建议人数不要过多,所有的合伙人(核心创始人+联合创始人)尽量控制在5个以内(不超过3个更好),合伙人数量过多,将会导致股权分散,摊薄核心创始人的控制权。
而且,合伙人数量过多,在遇到某些特殊情况下,可能会因为各自的利益和观念等问题,容易产生纠纷进而影响公司的的经营。
如果这种情况是不得已而为之,那么建议所有的合伙人签署一致行动人协议,约定所有的合伙人的行动必须和核心创始人一致,减少发生纠纷的可能性。
三、期权激励对象
创业公司自身缺乏较好的条件,为了引入更优秀的核心成员,预留股权用于期权激励就显得非常有必要。
建议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,预留10%~20%的股权用于期权激励,但不建议被激励对象直接持股。
可以选择设立有限合伙作为持股平台,核心创始人作为该持股平台的普通合伙人,如此一来,既能进行股权激励,又能免于这部分股权对应的投票权流失。
四、外部投资人
企业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,引入外部投资人,是一种必然。
在融资的过程中,获得公司发展的资金和其他资源,伴随着的是出让一部分股权。
建议,公司在融资的过程要根据公司未来一定期间内(如1年)所需的资金规模设计融资需求,不要一次性出让过多的股权(如每次融资出让股权为10%~20%),避免前期出让过多股权而导致创始人丧失对公司的控制权,创业团队沦为“为他人作嫁衣裳”的下场。
对于有些创业公司,第一次融资就选择出让30%,甚至直接让出控股权的做法,本人是非常不赞同的,除非创始人本身的目的就是找个大东家,自己做职业经理人,而不是真正意义的创业。

